儿科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更加清晰

发布时间

2025-11-25

阅读量

68

分享

当前,儿科基层服务能力不均衡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焦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主办的儿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启动。在项目启动会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针对儿科领域核心痛点,明确以标准化建设、基层赋能、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提升路径,为破解行业困境、守护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注入强劲动力。金赛对此予以支持,共同推动项目落地。


直面问题
一体化方案成为破局关键


在项目启动会上,儿科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专家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围绕我国儿科发展现状、基层能力建设与技术创新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平时看似供需平衡,但每逢季节性疾病流行,儿科门诊便排起长龙;而在淡季,基层儿科业务量锐减,部分医疗机构资源闲置问题突出。”罗小平表示,与此同时,儿童健康挑战日益多元,早熟、肥胖、生长迟缓等问题多发,脊柱侧弯、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都对精准诊疗提出更高要求。“儿童处于动态、持续的生长发育过程,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终身。”罗小平补充道。


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儿童呼吸、免疫等常见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规范化是当前儿科服务能力提升的重点,标准化建设成为破局关键。为此,专家提出“筛查—诊断—干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标准化流程尽早发现儿童生长发育偏离,借助先进技术精准诊断,再依据统一指南开展长期管理。


罗小平表示,这一模式践行了预防为主的理念,通过早期干预生长异常等问题,可有效降低儿童成年后发生慢性病的风险,守护其全生命周期健康。


聚焦基层
构建分级诊疗闭环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约70%的儿科基础服务,是儿科诊疗体系的兜底力量,因此,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项目计划构建多层级服务网络,选取100家核心医院提供技术支撑,在基层建设标准化儿科门诊,配置设备,并对相关人员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


同时,项目将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闭环机制,由三级医院制定诊疗方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接后续长期管理。“基层能力提升不能一刀切。”罗小平表示,偏远地区应优先提升常见病诊疗能力,人口密集城区则可以侧重开展慢性病管理与转诊衔接服务,确保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


技术赋能
打通儿科服务“最后一公里”


人工智能技术正为儿科诊疗带来全新机遇。“AI能有效弥补医生的局限性。”罗小平介绍,人工智能骨龄仪已达到高年资医生的判读水平,解决了基层骨龄检测能力不足的问题;儿童罕见病诊断AI大模型整合数十年临床数据,可为罕见病诊断提供支持;遗传病面容识别技术通过拍照识别典型面容,大幅提升了罕见病的早期识别率。他建议以城市为单位整合各类AI模型,形成区域性AI诊疗服务平台,“让AI技术真正下沉到儿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普惠。”罗小平说。


与会专家表示,儿科服务能力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明确的规划与量化的考核,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儿童健康关乎国家未来,既要直面当前的困难与挑战,也要以长远眼光布局学科发展,通过标准化建设、资源下沉、技术创新等举措,不断筑牢儿童健康屏障。



本文转载自健康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